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作  者
谭其骧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人文社科 > 中外历史
定  价
¥68.0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推荐图书

热点图书2024-09-07

商品介绍

  • 作 者:谭其骧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2022-08-01
  • 开 本:32开
  • 页 数:420
  • 印刷时间:无
  • 字 数:300000
  • 装 帧:精装
  • I S B N:9787101157772

目录

    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第一讲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二、理由与标准
第二讲 中国历代政区制度演变概述
一、两千多年来政区的演变
二、演变的规律
三、近今的巨变
四、几个应予注意的问题
第三讲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一、七大首都述略
二、首都变迁的原因
三、为何提七大古都?
第四讲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一、上篇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下篇人口、政区、文化探讨举例
第五讲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
二、中国文化的地区差异
三、中国文化的共同性
第六讲 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及其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一、古地图碎片的拼接复原
二、绘制水准
三、详确程度
四、这幅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
第七讲 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一、汉以前黄河下游改过几次道?
二、两条见于先秦文献的黄河下游河道
三、《汉书·地理志》中的河水下游河道形成于什么时候?
四、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下游
五、结论十二点
第八讲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一、历史上黄河水灾的阶段性特点
二、黄河下游决溢改道的根本因素
三、战国以前: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
四、秦与西汉:汉族移民及农业开垦
五、东汉:汉族人口的急剧衰退和羌胡人口的迅速滋长
六、东汉末年:变农为牧的成熟阶段
七、北魏至隋:农耕区域逐渐向北扩展
八、唐:安史之乱前后土地利用的变化
九、结论及对未来的瞻望
第九讲 云梦与云梦泽
一、“云梦”不一定指云梦泽
二、云梦泽在什么地方
三、云梦泽的变迁
第十讲 上海的建镇、得名年代和海陆变迁


一、建镇年代

……

内容简介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最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书后附录“历代疆域政区概述”,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精彩内容

         中西文化(东西文化)词义的新认识 大约从1910年代中期五四运动前夕起,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持续达十多年之久的关于中西文化(或作东西文化)比较的论争,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阐述其特点,并评议其高下优劣。这场论争名为中西或东西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并没有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只是比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就是说,主要不是中西或东西的对比,而是封建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对比;比的主要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而不是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这种讨论逐步引导人们注意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性质,因而到了1920年代后期,中西文化的讨论随即为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所取代。整个中国学术界不谈中西文化比较差不多已有六十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学里都还开有“中国文化史”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这门课也撤销了。在中国通史、断代史课中,一般也都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而忽视文化。这对于正确、透彻地认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当然都是不利的。近几年来,风气有所转变,又有人谈论、探索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中西文化的比较了,本次讨论会也以此为主题,这是很可喜的。 不过,我觉得我们现在再来讨论中西文化(东西文化)比较,首先对中国文化、中西文化或东西文化这几个词义的认识应该和六十年前有所不同,更要正确一些,紧密一些:   1.无论是评议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该包括其全部文化发展过程,“中国文化”不应专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西方文化”不应专指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优选能将双方全部文化发展过程进行对比,不能的话,也该以双方的相同发展阶段进行对比。这要比过去那种以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对比合理得多,有意义得多。 2.中国文化不等于全部东方文化,西欧文化不等于全部西方文化。不宜将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对比看作是中西文化的比较,更不能视同东西文化的对比。 3.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未完全融合为一体之前,各有本族独特的文化。所以严格地说,在采用“中国文化”这个词时,理应包括所有历史时期中国各族的文化才是。只是由于汉族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整个历史时期汉族文化较其他各族为先进,所以通常都将“中国文化”作为汉族文化的代名词,这等于是习称汉文为中文,汉语为中国话一样,也未始不可通融。但是,犹如讲中国通史不应局限于中原王朝的历史一样,今后我们开展中国文化的研究与讨论,或编写一部中国文化史,切不可置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于不问,专讲汉族文化。 4.姑以“中国文化”专指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几千年来是在不断演变中的,各个不同时代各有其不同体貌,也不能认为古往今来或整个封建时代一成不变。中国文化各有其具体的时代性,不能不问时代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 5.姑以“中国文化”专指历代中原王朝境内的文化,任何王朝也都存在着好几个不同的文化区,各区文化不仅有差别,有时甚至完全不同。因此,不能把整个王朝疆域看成是一个相同的文化区。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论中国文化。 “五四”前后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就是纲常名教那一套,我看不能这么说。儒学孔教从来没有为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所普遍接受:  例如藏族早先信苯教,后来改信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蒙族本信萨满教,后来也信了喇嘛教;维吾尔族在蒙古高原时本信摩尼教,西迁新疆后改信佛教,宋以后又自西向东逐步改信了伊斯兰教。所有少数民族都各有其独特的信仰与文化,只有少数上层分子在入居中原后才接受儒家思想。 那么能不能说儒学、礼教是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历代中原王朝境内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呢?我看也不能。这一方面是因为几千年的汉文化在不断变化,有时代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同一时代汉民族内部文化又因地而异,有地区差异,所以不存在一种整个历史时期或整个封建时期全民族一致的、共同的文化。 (摘自谭其骧著,葛剑雄、孟刚选编《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第五讲《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题目为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