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画传

作  者
王建蒙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人文社科 > 中外历史
定  价
¥93.0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推荐图书

热点图书2025-04-30

商品介绍

  • 作 者:王建蒙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5-01
  • 开 本:16开
  • 页 数:308
  • 印刷时间:无
  • 字 数:190000
  • 装 帧:平装
  • I S B N:9787010226224

目录

    前言
一、少年壮志 脚踏实地
二、留学苏联 苦攻学业
三、放眼世界 荣获金奖
四、踌躇满志 导弹轰鸣
五、言传身教 恩师钱老
六、大刀阔斧 实现有无
七、面对总理 豁然开朗
八、中国卫星 太空翱翔
九、“实践一号” 柳暗花明
十、大义凛然 确保成功
十一、天地通信 群星荟萃
十二、运筹帷幄 发射外星
十三、深空探测 牵手嫦娥
十四、疾驰奔月 月宫迢迢
十五、北斗导航 造福千秋
十六、惊心动魄 斗转星移
十七、九旬坐镇 纵观风云
十八、追星逐月 圆梦太空
十九、日月如梭 知足常乐
二十、心系苍穹 永不停歇
孙家栋院士大事年表
后记

内容简介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有名航天技术专家、航天战略科学家,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共和国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优选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总负责人、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开始,历任中国通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还是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很好贡献。他作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亲历、践行、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辉煌的全过程。 2020年4月23日,在第5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给孙家栋等老科学家回信,称赞他们当年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殷切期望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一面旗帜。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进程,为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为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是鲐背之年的孙家栋,目前仍然在航天工程和航天应用领域顽强拼搏。 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从中国航天研制导弹起笔,描写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各类应用卫星遨游太空、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中国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孙家栋步入90岁后仍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跌宕起伏的故事。 本书是一本航天人写航天人、科技人员写科学家的力作,通过对孙家栋心路历程以及大量航天发射任务的细致描写,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示了孙家栋无私奉献、勇于负责、全身心投入航天事业的人生轨迹。书中披露了中国航天大量第一手资料,使读者仿佛置身航天场景,与孙家栋一起体验其中的甘苦喜乐与惊心动魄。 阅读孙家栋的航天历程,如同阅读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透过孙家栋的人生经历,如同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寻找民族的脊梁和人生的信仰。

精彩内容

         时光倒流93年,追溯到公元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在这一天降生人世。 这一年,中国正是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年月,但辽宁省盖平县也许因为地处僻壤,远离战火,倒还是一片安宁。在这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座老式院子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这一声接一声的有力啼哭如同平静湖面泛起的涟漪波纹,向外扩展冲向天空,向这个小县城的人们报晓:老孙家又增加了一口人丁。 啼哭的孩子是个大胖小子,在孙家已有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之后排行老六。父亲孙树人老来得子,自然十分高兴,为了给儿子起个顺口又吉祥的名字颇费了一番脑筋。两天两夜后,孙树人一拍脑袋,给儿子取名叫孙家栋。 在那个年月,老孙家添丁进口,左邻右舍争相道喜。这个说,虽说现在是乱世,要我看,这孩子小脸儿喜兴,将来肯定有出息呀!那个讲,这孩子出生在我们这个安宁的小镇,看模样儿就是个言语不多、聪明伶俐、将来能有大作为的小子! 没想到,邻居们的祝福话还真的应验了。孙家栋果然从小就喜爱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他虽然话不多,但做事稳健、不急不躁、踏踏实实。 转眼到了1942年6月,13岁的孙家栋以优异成绩被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土木科录取。那时,孙家栋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小小年纪的孙家栋,在脑海里想着长大以后要盖好多好多大高楼,还要建水坝、修跨河大桥。 可是,孙家栋入学后不久,日本侵略的战乱迫使学校停课。孙家栋无法读书,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此时,孙家已经成了大家庭。大伯、堂叔家兄弟们的亲情与热情,祖辈留下的田地芳香,远离喧闹城市的自然风光,都令孙家栋有一种不言而喻的亲切感。然而,这些新鲜环境并没有让孙家栋的求知愿望迷失。他自幼就有坚定的理想:我要读书!我一定要创造机会去读书!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能干大事的人! 理想,如展翅的雄鹰在蓝天下放飞,盼望着冲向更远的天际! 1948年9月,孙家栋听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即将招生的传闻。这一消息让企盼已久的孙家栋立马来了精神。 孙家栋想,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苏联人严格管理的学校,不仅制度正规、教学严谨,而且还有许多深邃莫测的优选科学技术令人向往,要是能够在那里读书该有多好呀。 可是,让孙家栋没有料到的是,他虽然通过了哈工大的各项考试,但仍然有一道鸿沟横在他面前。哈工大的老师们都用俄语授课,要想在哈工大上学,首先就得过俄语关,而孙家栋当时还却是个俄语盲。 这巨大的障碍,孙家栋能跨过去吗? 不服输的孙家栋暗自下了决心:“哼!你们说俄语不好学,我倒偏要试一试,它倒是怎么个难学法?这道鸿沟,我一定要跨过去!” 孙家栋话虽少,却不信邪,而且说做就做。尽管俄语语法繁杂、变格多样、发音绕嘴,其中软、硬音的结合令许多初学者感到晕头转向,可是,经过一年多努力,颇有犟劲儿的孙家栋,一举闯过了俄语关。 孙家栋拿到俄语课成绩单,由衷的喜悦无以言表。语言在这里是一种必需的工具,学俄语时的那种刻苦很重要,但掌握俄语后学习各种知识更重要。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这里将给你插上科学的翅膀,可以让你在无止境的学问空间自由翱翔。孙家栋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奋力吸吮,扎实而系统地体验到知识的力量。这些知识,为他日后深造奠定了基础,并让他终身受益。 1950年农历正月十五,孙家栋在哈工大吃过午饭,准备去姐姐家过元宵节。他从饭堂匆匆回到宿舍,收拾给姐姐带的东西。 这时候,一位同学兴冲冲地推开宿舍门:“家栋,你今晚别去姐姐家了。你不是爱吃红烧肉吗?饭堂刚才通知,今天晚饭加餐,有红烧肉。怎么样?有没有诱惑力?”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