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飞舞

作  者
黄蓓佳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童书 > 少儿读物
定  价
¥26.0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推荐图书

热点图书2024-06-26

商品介绍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桑林奇遇

第二章 文具盒的故事

第三章 倒霉的大公鸡

第四章 走夜路的孩子

第五章 圣诞晚会

第六章 童子军

第七章 教授们

第八章 警报,警报

第九章 野蜂飞舞

第十章 飞虎队员

第十一章 姐姐不在家的日子

第十二章 恋爱中的女孩

第十三章 稻子,麦子,棉花,谷子

第十四章 飞越驼峰的书

第十五章 译者们

第十六章 书店

第十七章 运动会

第十八章 悲哀的季节

第十九章 抓间谍

第二十章 娘的皮坎肩

第二十一章 参军

第二十二章 两地书

第二十三章 欢乐时光

尾声

后记

内容简介

    黄蓓佳著的《野蜂飞舞/黄蓓佳倾情小说系列》讲述了1937年抗战爆发,女孩黄橙子跟随父亲的学校西迁,落脚在华西坝上的“抗战五大学”校园里。随后,父亲将挚友的遗孤沈天路接至家中,六个孩子在破旧拥挤的小楼里度过了自己不同寻常的童年。
战火笼罩下的生活充满了困窘与苦涩,亲人间相携相扶的经历却让这段岁月变得珍贵而绚烂。相伴短暂,离别漫长――哥哥出征报国,姐姐北上延安,沈天路牺牲在对日空战中……女孩黄橙子弹奏着沈天路最爱的乐曲《野蜂飞舞》,在缅怀中度过一生。
广阔的时代图景,勾连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曲折命运。故事温暖深情,主题辽阔悲壮。从著名作家黄蓓佳手中,再次诞生了一部具有史诗般张力的文学力作。

精彩内容

        你说我多大?九十岁?唉唉,我哪有那么老,告诉你,我今年八十八,小得很呢,离九十还有七百多天呢。七百多天啊,年轻人,一天当中从日出到日落再到日出就有十二个时辰,七百个日出日落,长不长?够我活的啦!
     我的眼睛好。我小女儿才六十,她不如我,包包里又是近视镜,又是老花镜,开车戴这副,看书又戴那副,麻烦得很。我不用。你看你手里拿那手机,随便点条新闻出来,我念给你听听,准保串不了字。
     耳朵?耳朵也还行。右边行得很,左边差了点,不然我不会请你坐右边。抗战起头那年,一九三七年八月吧?我记得南京的街上还有拉藤瓜在卖,树上的蝉儿叫成一条声,到晚上还得泼水洒院子才能进屋睡觉,日本人的飞机就来了。你们是没经过那阵势,炸弹丢下来的时候,空气都烫得冒火星,教室里的玻璃窗户哐啷哐啷像是打摆子,挑担的、开店的、上学的、做工的,全都一窝蜂地跑啊,找到个防空洞就没命地往里钻啊,顾头不顾腚的,乱成一锅粥。有一天我们正上着课呢,警报响了,老师带着我们从教室里跑出来,半道上一个炸弹在我眼面前落地,轰隆一声炸飞了学校的门楼子,我连惊带吓晕了过去,醒来先奇怪这世界怎么成了无声电影,再一摸左耳朵被震出了血。自那以后这只耳朵就不大灵光。
     那时候我家住在金陵大学的校园里。我爸爸黄裕华,自打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得了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就一直受聘在金大农学院任教,从教员做到副院长、院长。中国以农业立国,春耕秋收是了不起的事情,那个年代肯老老实实去学农的人,说句真话,都是存了一颗救国救民的大爱之心。抗战之前有个小麦良种叫“金大26号”,听说过没?哎呀我也糊涂了,你才多大呢,哪能听说过,你们年轻人,知道个袁隆平就算不错了。那个“金大26号”,母本还是美国教授在我们南京的麦地里发现的呢,就那么一株,宝贝似的挖起来,捧回学校,培育了八年,弄出名堂,算是我们国家科学育种的第一例。而后我爸爸学成归国,接替那个美国教授,又弄出一个更新的品种,叫“金大2905号”,粒大,出粉率又高,当年的亩产230斤,报上称为中国的“绿色革命”呢。
     不说了,这方面的话,一说就多。总之我的爸爸,他老人家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大贡献的人。
     回过头来还是说抗战。抗战一开始,政府就发布了动员令,宣布“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须全民奋起,不惜牺牲,焦土抗战”。命令一下,全国的工农商学各行各业都响应起来啦,抛家别舍,离乡背井,上前线的上前线,去后方的去后方,争着抢着共赴国难,投身救亡运动,那真是弦歌不辍、薪火不灭、热血沸腾的时代啊。
     那年我八岁。我的哥哥十四岁,姐姐十三岁,妹妹四岁,小弟还怀在我娘肚子里。金大内迁,租了三只轮船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先抵汉口,又换上小火轮经三峡去重庆,再下成都,一路的辛苦艰难就不必说了。我爸身为农学院院长,押着从南京带出去的大批书籍资料、植物良种、实验器材,还要照顾院里的几十名师生,根本无暇顾及我们母子几个。可怜我娘,怀胎七八个月,挺着箩筐大的肚子,一手拉着我,一手搀着我妹妹,上船下船,有车坐车,没车走路,一双半大不大的解放脚打满了血疱疱,腿肿得按下去就见一个蚕豆大的坑,一张脸瘦到菠菜叶子大,竟然也咬牙撑到了成都,领着我们在华西坝上的一个小院里安顿下来。
     那个小院有个好听的也是名副其实的名字:榴园。两层的小楼,红砖到顶,当中一个雕花门洞,进门是黑黢黢的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因为油漆剥落,扶手很糙,不小心捋上去的话,手心会扎上小小的刺。(P1-3)

主编推荐

    一,故事具有史诗般的张力,作品描绘的是抗战大背景下的国运和人物遭际,表达的是大时代的情怀和精神。二,作品的结构和情节,轻盈透彻,童趣满满,与孩子们的阅读更加贴切。三,人物的性格刻画,随着情节延展而跃然纸上,战火纷飞年代人们的命运令人感怀,这也奠立了作品沉郁唯美的艺术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