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采购QQ:2648180934 3986858707 售后QQ:2077610434 2824918258
大宗采购QQ:2648180934 3986858707 售后QQ:2077610434 2824918258

汪曾祺精读

作  者
汪曾祺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中国文学 > 名家作品集
定  价
¥49.8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热点图书2025-07-06

商品介绍

  • 作 者:汪曾祺
  • 出版社:读者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2-01
  • 开 本:32开
  • 页 数:208
  • 印刷时间:无
  • 字 数:145000
  • 装 帧:平装
  • I S B N:9787552706604

目录

    汪曾祺篇
谈谈风俗画(节选)
谈读杂书
旧书摊
我的家乡
冬天
翠湖心影
金岳霖先生
采薇
老舍先生
昆明的雨
葡萄月令
紫薇
草巷口
端午的鸭蛋
鳜鱼
故乡的野菜
贴秋膘
五味
寻常茶话
詹大胖子
果蔬秋浓
三姊妹出嫁
茶干
陈泥鳅
日晷
大淖记事(节选)
幽冥钟
受戒(节选)
鸡鸭名家(节选)
看画
汪曾祺:把日常生活写成趣
年表

内容简介

    从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目标读者年龄段孩子的作品30篇。导读环节,深度解析文学大家写作风格,赏析文学价值。“读与思”环节,引导孩子及时反馈阅读体验,延伸思维,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生平简介和年表,全方位深入了解文学大家,拓展知识。30幅紧扣内容、充满童趣的插图,更直观地让了解阅读内容,增进阅读兴趣。

精彩内容

         谈谈风俗画(节选) 导读提示 从风俗画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作家内心深沉的民族情感。以此触发的对风俗的思考,让我们进一步感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奥义。 这篇散文借谈风俗画,表达了作者对“维系民族感情”风俗的喜爱。这种喜爱,映射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是很爱看风俗画的。十七世纪荷兰学派的画,日本的浮世绘,我都爱看。中国的风俗画的传统很久远了。汉代的很多画像石刻、画像砖都画(刻)了迎宾、饮宴、耍杂技——倒立、弄丸、弄飞刀……有名的说书俑,滑稽中带点愚蠢,憨态可掬,看了使人不忘。晋唐的画以宗教画、宫廷画为大宗。但这当中也不是没有风俗画,敦煌壁画中的杰作《张义潮出巡图》就是。墓葬中的笔致粗率天真的壁画,也多涉及当时的风俗。宋代风俗画似乎特别地流行,《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看这幅画,能够一看看半天。我很想在清明那天到汴河上去玩玩,那一定是非常好玩的。南宋的画家也多画风俗。我从马远的《踏歌图》知道“踏歌”是怎么回事,从而增加了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理解。这种“踏歌”的遗风,似乎现在朝鲜还有。我也很爱李嵩、苏汉臣的《货郎图》,它让我知道南宋的货郎担上有那么多卖给小孩子们的玩意,真是琳琅满目,都蛮有意思。元明的风俗画我所知甚少。清朝罗两峰的《鬼趣图》可以算是风俗画。幸好这时兴起了年画。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大部分都是风俗画,连不画人物只画动物的也都是,如《老鼠嫁女》。我很喜欢这张画,如鲁迅先生所说,所有俨然穿着人的衣冠的鼠类,都尖头尖脑的非常有趣。陈师曾等人都画过北京市井的生活。风俗画的雕塑大师是泥人张。他的《钟馗嫁妹》《大出丧》,是近代风俗画的不朽的名作。 我也爱看讲风俗的书。从《荆楚岁时记》到清朝人写的《一岁货声》之类的书都爱翻翻。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年暑假,我在祖父的尘封的书架上发现了一套巾箱本木活字聚珍版的丛书,里面有一册《岭表录异》,我就很感兴趣地看起来,后来又看了《岭外代答》,从此就对讲地理的书、游记产生了一种嗜好。不过我最有兴趣的是讲风俗民情的部分,其次是物产,尤其是吃食。对山川疆域,我看不进去,也记不住。宋元人笔记中有许多是记风俗的,《梦溪笔谈》《容斋随笔》里有不少条记各地民俗,都写得很有趣。明末的张岱擅长记述风物节令,如记西湖七月半、泰山进香,以及为祈雨而赛水浒人物,都极生动。虽然难免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夸张之处,但是绘形绘声,详细而不琐碎,实在很叫人向往。我也很爱读各地的竹枝词,尤其爱读作者自己在题目下面或句间所加的注解。这些注解常比本文更有情致。我放在手边经常看看的一本书是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的《东京梦华录》(外四种——《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这样把记两宋风俗的书汇为一册,于翻检上极便,是值得感谢的,只是断句断错的地方太多。这也难怪,有一位历史学家就说过《东京梦华录》是一本难读的书。因为对当时的情形和语言不明白,所以不好断句。 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它很美。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话,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我以为,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融为一体。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大林把民族感情列为民族的要素之一。民族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着。民族感情常常体现在风俗中。风俗,是具体的。一种风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那达慕、刁羊、麦西来甫、三月街…… 读与思 风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思考与向往。本文以“风俗画”为切入口,体现出作者关注社会、关注历史的博大胸怀,以及探寻生活之美的人生追求。在不同的眼睛里,有着不同的风俗,你怎样看待汪曾祺笔下的风俗画呢? 谈读杂书 导读提示 我们常常认为,读书要系统;探究系统的知识,才能凸显出读书的意义。其实不尽然,读杂书也可以汲取许多有用的知识。 在汪曾祺笔下,读杂书有多重意义。挖掘出读杂书的意义,也是读书最本真的意义之一。 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常看的是有关节令风物民俗的,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其次是方志、游记,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讲草木虫鱼的书我也爱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花镜

主编推荐

    名家精选百年经典。著名作家、汉语言学家谢冕先生担任主编;著名评论家解玺璋担任副主编。名师精讲走近大师,拓展知识深化理解。导读”环节,深度解析文学大家写作风格,赏析文学价值。“读与思”环节,引导孩子及时反馈阅读体验,延伸思维,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生平简介”和“年表”,全方位深入了解文学大家,拓展知识。四色印刷、彩色插图,紧扣内容、充满童趣,更直观地让了解阅读内容,增进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