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传

作  者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科学技术 > 科技综合
定  价
¥36.0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推荐图书

热点图书2025-04-30

商品介绍

  • 作 者: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2-01
  • 开 本:32开
  • 页 数:164
  • 印刷时间:无
  • 字 数:101000
  • 装 帧:精装
  • I S B N:978701019002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呦呦初鸣
20世纪30年代的宁波城和姚宅
家学渊源
擅长生物的高中生
第二章 向医而行
北大求学
研究实习员的爱情
自愿脱产学中医
第三章 矢志寻蒿
神秘“523”
出任课题组组长
第191号样品
以身试药
发现青蒿素
第四章 中国神药
首次出师不利
“科泰新”
举国大协作的奇迹
青蒿济世
第五章 享誉世界
屠呦呦和她的学生
喜获拉斯克等国际大奖
意外的诺奖
为什么是屠呦呦
执拗的呦呦
附录
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演讲
屠呦呦年表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简介

    2015年10月5日,一则来自瑞典的消息,让身处国庆假期的中国人,平添一个欢乐的理由——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85岁的屠呦呦获奖,同时打破了多个记录——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优选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优选奖项、以及中国女性第一次捧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科学界、中国医药卫生界的荣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理应得到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屠呦呦的精彩一生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我们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了该书。该书语言通俗易懂,收录了大量珍贵照片,图文并茂,是广大读者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生动读物。

精彩内容

        20世纪30年代的宁波城和姚宅
     翻开中国地图,你可以看到宁波是一个海港城市。
     宁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朝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优选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清代,宁波出现了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1927年1月至2月,国民革命军击败孙传芳部军阀,进入宁波。冲突与动荡直到20世纪30年代方才有所缓解。
     屠呦呦正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于宁波降生。
     1930年12月30日的黎明时分,居于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屠家,传来了婴儿“呦呦”出世的声音,迎来了屠家继3个儿子后终日所盼的“千金”。
     哭声呦呦,犹如鹿鸣。
     孩子的哭声使父亲屠濂规沉浸在幸福之中。他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女诗经,男楚辞”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取名习惯。于是父亲便给小女取名呦呦,呦呦之声永远地荡漾在父亲的听觉之中,以表示他对于女儿的喜爱、期待和庆贺。
     父亲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似乎这才哲理,这才完美。这四句满满童话的诗,使呦呦度过了诗意的童年。
     尤其是“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竟使千金呦呦一生就此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整个少年时代,屠呦呦一直生活在开明街――这片地处宁波中心城区的“莲桥第”区域,令屠呦呦从童年起,就浸染于旧时宁波最为精致、也拥有江南气息的文化氛围中。
     在这里五方交汇,八面来风,光怪陆离的古老中幡、肚皮拉车等民间杂耍,拍案叫绝的皮影戏、木偶戏等民间传统艺术,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漫步于商业作坊街,能看到濒临绝迹的造纸、酿酒、榨油、打铁等传统行当。挤身民间小吃坊,江南小吃姜糖、打年糕、老嫩豆腐也应有尽有。尤其清晨街边的叫卖声,清脆悦耳,让你乘兴而来,尽欢而归,在娱乐中感受民国沧桑,在休闲中领略百业精彩。这些都印刻在屠呦呦幼年的记忆里,永不泯灭。 从这片水乡美景向东步行20分钟左右,则是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的另一处精华所在――三江口。姚江和奉化江,一个由北而下,一个由南而上,相汇于此处,然后合二为一,投身甬江,经镇海的招宝山人海口后,向着东海奔腾而去。一时间,宁波人可以将大半个中国纳入其贸易视野。与此同时,三江口的江厦码头也一度兴盛不已,千帆竞发,百货流通……于是便又有了那句俗话,“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
     不过,在屠呦呦的童年记忆中,商人们在江面扬帆而去,一定不如距家不到2公里的“天一阁”更具有吸引力。
     宁波人的骄傲,来自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天一阁中珍藏的城市文脉,对宁波人而言,在港通带来的物质财富之上。
     这是一座坐落在宁波月湖之西的藏书楼,之所以成为宁波的独特城市印记,是因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身处天一阁中,抚摸刻有岁月痕迹的廊柱,行走在绿荫葱葱的院落中,嗅闻浓浓书香,其实也是回顾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这座藏书楼传承着中华文化薪火,一边记录历史进程,一边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一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在港通带来的物质财富之上。
     P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