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闽山闽水物华新(上)+闽山闽水物华新(下)+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全5册)

作  者
编著
所属分类
图书 > 人文社科 > 领导人著作
定  价
¥356.00 商品收藏
文 轩 价
登录可见
是否预售
采 购 量
库存登录可见

100

|

2040

推荐图书

热点图书2025-04-30

商品介绍

  • 作 者: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6-01
  • 开 本:16开
  • 页 数:无
  • 印刷时间:无
  • 字 数:无
  • 装 帧:平装
  • I S B N:9787010246758

目录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
一、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二、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顶住压力减征购
试点改造连茅圈
为小学校舍破败发火
解决群众卖奶难卖菜难
帮助黄石两姐妹补火车票
三、真刀真枪干一场
开发河滩地
走“半城郊型”经济新路
一波三折建起荣国府
为万元户颁发“率先致富奖”
给创新创业者拜年
四、改革戏必须大家唱
开河北大包干先河
实施“一包三改”
“青中选优”起用新人
五、拆掉围墙,八面来风
鼓励年轻人穿西装
把买卖做到全国
举办“双交会”
赴美国考察农业
六、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编制“人才九条”
与贾大山的“文学情”
求贤若渴引人才
成立顾问团
建起第一本“人才账”
致信大学生
七、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修复隆兴寺
保护古槐树
组织编写《正定古今》
把乒乓球业余体校搬到县城
支持民间办学
八、刹住新的不正之风没有气势不行
主持制定“六项规定”
兴起调查研究之风
开展“效率月”活动
提高党组织战斗力
刹住吃喝等不正之风
九、共产党人不能总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考虑
缀满“补丁”的褥子
骑自行车下乡调研
再忙也要坚持学习
办公室门向群众敞开
尊老敬贤讲团结
……
十、我爱自己的第二故乡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上)》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
《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
《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

内容简介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从心系民生、实干实政、改革创新、扩大开放、重视人才、加强党建、严以律己等方面,翔实记述习近平同志和正定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使正定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的思考实践、从政风范与人格魅力。1985年6月至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职务。《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翔实记述习近平同志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七下晋江、深入基层,关心菜篮子、肉案子、米袋子,帮助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推行山海协作、谋划数字福建、推进国企改革、治理水土流失、保护三坊七巷、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等故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2002年10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先后担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干在实处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翔实记述习近平同志浙江工作期间,擘画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制定实施创建生态省、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浙江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带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率先推进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不断完善区域现代化建设布局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3月至10月,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翔实记述习近平同志面对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上海,走遍全市当年的19个区县,着眼全局、扭住关键,抓党建、凝共识,抓发展、聚人气,确立新城市精神,赋予新使命新任务,丰富提升上海的气质与品格,短时间内让干部群众精神为之一振,使上海进一步蓬勃向上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担当精神和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态度。

精彩内容

         一、我是准备入“苦海”的 春回大地,滹沱河两岸沃野添绿。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拉开。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开启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结束徘徊局面的中国开始了不懈探索,神州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1982年3月末的一天,一辆吉普车疾驰在石家庄通往正定县城的107国道上。车内坐着一位年轻人,他就是到正定县赴任的习近平。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部,境内滹沱河横贯东西,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正定古称常山、真定,自汉以后,长期为郡、州、府、路的治所,曾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县,每年上缴征购粮全省第一,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1981年底,全县人口45万,工农业总产值20673万元,人均收入140多元。 车窗外不断闪过农田、村舍,眼前的景色让习近平想起了他15岁离开北京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生活了7年的梁家河村。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到清华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耿飚的秘书。 1981年底,习近平主动提出离开北京到基层任职锻炼,在领导与亲朋好友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想下基层可以到野战部队呀!”耿飚这样劝他。 “插队一走这么多年,现在又要离开北京……”亲人们虽未阻拦,不舍之情却溢于言表。 “就算想从政,在北京也可以,何必要自讨苦吃?”有着同样插队经历的朋友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于这种种关切,习近平是能够理解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大批知识青年陆续回城,多年艰苦的农村生活让其中一些人产生了“补偿心理”:受了不少罪,好不容易回城了,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于是,出现了注重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生活的倾向。 一段时间后,习近平开始思考: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更应该珍惜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作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更应该挺身而出负起责任,投身改革开放第一线。 然而真正让习近平下定决心、选择从基层做起的直接原因,还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带给他的触动。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同乡亲们的联系从未中断。村里谁家遇到喜事、难事,都愿意写信给他唠叨两句;谁有机会到北京,也会想方设法和他见上一面,说说村里的情况。 慢慢地,习近平心里产生了一种沉重感:自己离开梁家河快七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三年多了,乡亲们的生活虽说有了一些改善,但变化不大也不快。中国农村还有成千上万像梁家河这样的村庄。什么时候乡亲们都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怎样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基层群众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面对人们对自己主动要求下基层的关切与担忧,习近平的解释是:在北京,在中央机关,在领导身边,高度有了、视野宽了、信息多了,可离社会、人民群众以及火热的社会实践却有点远了,不接地气了。只有到基层去,到群众身边去,才能真正为他们做一些实事。 “再苦,还能比当年插队苦吗?”他这样安慰大家。 临行前,一些熟人来为习近平送行,其中就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习近平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到河北后,向石家庄地委第一书记解峰提出“到最贫困最落后的山区县当一名公社书记”。 “县一级更适合干部干事创业、锻炼成长。我们经过考虑,想分配你去正定任县委副书记。”解峰说。 “正定?” “是。这是一个好县,不仅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领导班子也很团结。” “我服从组织安排。” 本想从山区公社书记做起的习近平,就这样踏上了前往正定的任职之路。 “习书记,到了。”吉普车驶入正定县委大院,停在一排老旧的平房前,司机对习近平说。 县委大院在古城中心,坐北朝南,历史上即是正定府衙所在。大院门口有几棵老槐树,院里有一座穿堂式组合瓦房,瓦房的北面是两条甬道,甬道中间和两侧,共有三路五排平房,灰砖蓝瓦,南北开窗。 正在值班的县委办公室干事崔时欣听到汽车声,起身从敞开的窗户往外望去,只见车上下来两个人。 “我是省委办公厅的,冯书记在吗?”年纪稍长的来人隔窗问道。 “在呢,我这就去叫。”崔时欣一边答应,一边打量着另一位年轻人:高高的个子,二十八九岁的样子,衣着朴素,神色沉稳。 县委书记冯国强应声从办公室迎出来。 “冯书记,这就是习近平同志,组织上派他来担任县委副书记。